圖為門同義(左9)參加第六屆“國之名醫”盛典。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供圖
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2日電 題:“國之名醫”退休不退職 從齊魯大地到北疆草原再“上崗”
中新網記者 張瑋
來到內蒙古3個月,生長在齊魯大地的門同義已經逐漸融入北疆草原的環境。受訪時,他剛結束新單位——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一早的查房工作。
門同義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前不久榮獲的“國之名醫”榮譽牌匾。他說,這對他來說只是鞭策,做個靠譜的人更重要。
1962年出生的門同義在山東從醫近40年,今年正式退休。原本要步入休閑的退休生活,可他還是放不下堅持了一生的醫學夢想!巴诵莺,好多醫院想要返聘我,但我最終選擇來到內蒙古,不敢說要造福北疆草原人民,我只想做個靠譜的人!
今年7月份,門同義有生以來第一次沉浸式走進呼和浩特,并擔任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學術副院長、器官捐獻與移植中心執行主任、泌尿外科主任。而這座草原都市也顛覆了他對內蒙古的固有印象,“原來,這里高樓聳立,綠樹成蔭,鳥語花香……儼然是一幅山水畫卷!
說起自己再“上崗”,門同義自豪地說:“我是個有器官移植情懷的人。別看我已步入花甲,但是沒有‘三高’,也不近視、不老花,身體甚好,那就做一些想做的事!
在門同義的從醫生涯中,支撐他的是兒時的夢想和父輩的傳承。
門同義說,父親曾是一名鄉村醫生,一生行走在鄉間村野,治病救人!靶〉臅r候,看著父親一次次挽回生命,我覺得這份事業特別有意義!
考大學的時候,門同義報了5所院校,其中4所是醫學院。出于對醫學的執著,大學畢業后,門同義順利進入一所企業醫院工作!爱敃r帶我的老師都是畢業于20世紀50年代醫學專業的老專家,醫術了得!
在這批老專家的言傳身教中,門同義取長補短,不斷進步。尤其在微創手術逐漸成為主流時,門同義前往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大型醫院進修。20世紀80年代末,門同義所在的醫院開展了首例腎移植手術,成為山東省淄博市最早開展腎移植手術的醫院。
“都說外科手術是21世紀醫學領域的一頂皇冠,而器官移植就是這頂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!遍T同義為了堅持擦亮這顆“明珠”,先后赴日本、美國深入學習。
門同義說,血型不相融移植技術也是在那時學成。
“話說,誰都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!遍T同義回憶,2007年學成歸來的他發現這項技術在國內沒有用武之地,“幾乎沒有人敢挑戰接受這項手術!
他清晰地記得,2017年,第一個找他做血型不相融移植手術的是一位30多歲的骨科醫生,“他是一位尿毒癥患者,很信任我!
手術順利完成為這項新的醫學技術在國內開展提供了基礎案例。
據不完全統計,截至目前,門同義累計完成腎移植手術3000余例,其中活體腎移植手術700余例,手術成功率98%以上。他創新性地開展多項全國領先的腎移植新技術,曾獲得腎移植領域最高榮譽獎“扁鵲獎”及“?凭ⅹ劇。
談及門同義對新工作的規劃,他說,打算把內蒙古的器官移植醫學技術繼續提高,向國內頂尖技術看齊!澳壳,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申報肝腎移植資質,同步開展人才技術儲備培養,將來打算建設技術基地、培訓基地和實驗室……力爭在3至5年內,把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器官移植工作逐步做起來!(完)